制作软件需求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需求收集
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与客户、最终用户、项目经理、开发人员等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和工作坊,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分析现有系统:如果项目是对现有系统的改进或升级,通过用户行为分析、系统日志分析和用户反馈分析等方法,明确现有系统的优缺点。
需求分析
需求优先级划分:使用MoSCoW法、Kano模型或价值-努力矩阵等方法,对需求进行优先级划分。
绘制关联图:定义系统与系统外部实体间的边界和接口的简单模型。
创建开发原型:当开发人员或用户不能明确某些需求时,开发一个系统原型,使概念和可能发生的事更为直观明了。
分析可行性:在允许的成本、性能要求下,分析每项需求实施的可行性,明确风险。
确定需求模型:为需求建立图形分析模型,为系统需求从多个角度建模。
编写数据字典:创建数据字典,定义系统用到的所有数据项和结构,确保开发人员使用统一的数据定义。
应用质量功能调配:将系统特性、属性与对客户的重要性联系起来,明确哪些是客户最为关注的特性。
需求验证
评审使用实例:详细拟订使用实例并融合到必要的功能需求中,评审使用实例的描述和功能需求。
开发分析模型:如有必要,开发分析模型用以澄清需求获取的参与者对需求的理解。
开发用户界面原型:开发并评估用户界面原型以助想象还未理解的需求。
编写概念测试用例:从使用实例中开发出概念测试用例,用测试用例来论证使用实例、功能需求、分析模型和原型。
需求管理
需求跟踪与更新:建立有效机制,确保需求信息的高效流转,及时且精准地满足用户期望。
需求变更管理:对需求进行变更管理,确保需求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需求文档编写
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将需求收集和分析的结果整理成文档,确保文档清晰、准确、完整。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系统地制作出高质量的软件需求,为后续的软件开发和测试提供坚实的基础。建议在需求收集和分析过程中,保持与利益相关者的持续沟通,确保需求能够真实反映用户的期望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