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成语, 其核心意思是诚信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以下是关于这个典故的详细归纳:
出处
该成语最早出自《论语·颜渊》,原文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也曾提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含义
“人无信不立”强调的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无法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诚信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季札的故事是“人无信不立”的一个典型例证。季札在出使晋国期间,曾承诺将腰间的宝剑赠给徐君,尽管徐君后来去世,季札仍然坚守诺言,将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枝上。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商人在渡河时翻船,向渔民求救并承诺给予丰厚报酬,但事后反悔,只给了渔民十两银子。结果,当商人再次遇到危险时,渔民选择不再救援,因为商人曾经失信于他。
应用
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讲究诚信,遵守承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在社会中立足。
综上所述,“人无信不立”是一句强调诚信重要性的成语,其出处和含义在《论语》等古籍中有详细记载,并通过历史典故和现代故事得到了广泛应用。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