蹒跚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pán shān,主要用于形容行走时的不稳定状态,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腿脚不灵便 :指因年老、疾病或受伤导致行走缓慢、摇摆;行步缓慢且摇摆:
常用于描述老人、儿童或醉酒者的步态,如“蹒跚学步”特指婴幼儿学步时的状态;
徘徊犹豫:
引申为行动迟缓、犹豫不决,如“他在困境中蹒跚前行”。
二、使用场景
描写人物状态
老年人: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我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
婴幼儿:
“看,那个小孩正蹒跚学步,摇摇晃晃却充满勇气。”
饮酒或虚弱者:
“他喝醉后蹒跚地走出酒吧,步履踉跄。”
比喻意义
用于形容事物发展缓慢、艰难,如:“企业在经济寒冬中蹒跚前行。”。
三、文化内涵
该词通过“蹒跚”二字的拟人化表达,传递出对弱者或困境中挣扎者的同情与关怀。例如陆游诗句“蹒跚自闭门”,既描绘了老态,又隐含孤独与寂寥的意境。
综上,蹒跚是一个兼具象形与引申意义的词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