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听筝》一诗通过描写古筝演奏,隐喻知音难寻与人生感慨。全诗如下:
《听筝》
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 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诗句解析:
首联:
“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
诗人初时无心弹琴,却因秦筝声吸引而专注。此句通过“端居”(闲居)与“正无绪”(无心)的对比,反衬出音乐的无形感染力。
颔联:
“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
琴手以细腻手法传递新意,但复杂的琴弦却流露出哀怨情绪。这种反差暗示演奏者可能通过音乐表达内心未说出口的情感。
颈联: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
琴声悠扬至极,令人沉醉,但演奏者抑制情感的动作(掩抑态)又透露出难以抑制的波动,形成情感与技巧的张力。
尾联:
“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诗人总结道,音乐虽能引发共鸣,但真正能触动人心的,是人心中的不平与共鸣。此句升华了全诗主题,引发对知音与情感共鸣的思考。
背景补充:
历史典故:诗中“周郎顾”的典故指周瑜因琴声误拨而回头倾听的故事,但张九龄并未直接描写演奏技艺,而是通过反常手法(故意错拨)塑造女子为引起知音注意的角色,隐喻知音难寻的怅惘。
艺术特色:此诗以质朴语言表达深远情感,开创了唐代边塞诗的新风格,对中唐诗风影响显著。
综上,张九龄通过《听筝》以音乐为载体,抒发了个人情感与时代共鸣,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艺术与人生的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