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月亮,历代诗人留下了丰富的诗篇。以下是几首经典作品及相关信息:
一、李白作品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虽未明确提及八月十五,但明月是中秋的典型意象,常被用来寄托思乡之情。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通过问答形式抒发对月神及人生的思考,展现中秋之夜的孤独与浪漫。
《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 以明月喻指归心似箭,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二、杜甫作品
《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 与李白同名,但意境不同。杜甫借此表达战乱中漂泊无依的悲怆。
三、王建作品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通过“人尽望月”反衬个体孤独,成为中秋思乡的代表作。
四、其他相关作品
范成大《中秋昨已等闲过》
中秋昨已等闲过,重九今还如梦来。 - 以中秋与重阳对比,感慨时光流逝。
苏泂《中秋》
今夕我中秋,我自看月明。 - 突出个体与自然的融合,体现禅意中秋观照。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 通过今昔对比,抒发现代人对传统节日的追思。
五、中秋月的文化内涵
中秋月常与团圆、思念、离别等情感结合。例如:
团圆象征: 王维“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以月宫仙境隐喻美好祝愿。 离别寄托
以上诗句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秋月的多维美感,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融入了人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