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是唐代著名的组诗作品,共包含两首,以中秋明月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局的感慨。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原文与注释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
注释:
“满月飞明镜”:以满月比作明镜,反衬思乡之切。- “归心折大刀”:化用“归心似箭”,以折刀喻示归乡心切却无法实现的无奈。- “转蓬行地远”:用“转蓬”比喻漂泊无依的生活,强调离乡之远。- “攀桂仰天高”:借桂树象征故乡,仰望天空表达对亲情的追思。- “水路疑霜雪”:月光洒在水面如霜雪般洁白,烘托孤寂氛围。- “林栖见羽毛”:林中鸟儿梳理羽毛,暗示静谧中的思念。- “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月宫玉兔形象,表现对亲情的细腻追忆。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
注释:
“巫山峡”“白帝城”:点明诗人当时居夔州(今重庆),烘托偏远孤寂。- “气沈全浦暗”:描绘月光下的江浦昏暗景象,隐含战乱带来的压抑感。- “刁斗皆催晓”:军中刁斗声预示黎明,暗示战乱未息。- “蟾蜍且自倾”:月宫蟾蜍意象,增添神秘色彩。- “张弓倚残魄”:以张弓动作表现士卒的警惕与疲惫,体现忧国忧民情怀。
二、艺术特色
虚实结合:
首联以中秋明月为实景,次联通过“巫山峡”“汉家营”等意象拓展空间维度,形成虚实对照。2. 借景抒情:通过月光、白兔、刁斗等意象,隐喻思乡、战乱与个人命运的交织。3. 语言精妙:如“归心折大刀”的比喻,以夸张手法强化情感表达。
三、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杜甫避乱蜀中期间,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个人漂泊与时代苦难形成鲜明对比,故诗中既含个人悲剧,也隐含对和平的祈愿。
综上,杜甫通过《八月十五夜月》以中秋明月为载体,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融为一体,成为唐代诗歌中抒情与写实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