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不磕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思不磕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

59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其核心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解释

该句直译为“有了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强调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有错却拒不改正。

深层内涵

孔子通过这句话倡导“知错能改”的态度,认为改过是品德修养的核心。真正的君子应具备的品德是能正视错误并及时修正,而非沉溺于错误中。

二、出处与背景

文献依据

该句出自《论语·卫灵公》,具体语境是孔子讨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时提出的。

相关思想

孔子强调“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主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能否从错误中学习。

三、历史影响与争议

教育意义

该句成为后世教育家倡导自我反省的经典案例,常被用于劝导人们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

争议点

部分研究指出,该句可能出自《论语》弟子或再传弟子之手,而非孔子本人。但无论作者是谁,其核心思想“改过”仍被广泛认可。

四、相关辨析

常见误区

有人误写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但正确写法应为“过而弗改”(《论语·卫灵公》)。前者强调“不改正”,后者强调“不尝试改正”,两者含义有本质区别。

综上,“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不仅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命题,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自我修养的永恒命题,至今仍对个人成长与社会治理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