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允恭谦让”的历史典故,主要出自《尚书·尧典》,原文为“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是帝尧作为古代圣明君主的典型事例。以下是相关典故的详细解析:
一、《尚书·尧典》中的典故
原文出处 《尚书·尧典》记载,帝尧在位时以“允恭克让”为治国理念,意为“诚信恭谨且谦让有礼”,以此成就了“光被四表”的盛况,即其德行照耀四方。
历史背景
帝尧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以仁德著称。他生活简朴,却能团结各族人民,征讨四夷,建立部落联盟。其“允恭克让”的品质被后世儒家思想家高度推崇,成为道德楷模。
二、其他相关典故
张英让三尺宅基地
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为避免与邻居因宅基地纠纷诉诸官府,主动让出三尺地,邻居见状亦相让,形成“六尺巷”的佳话。
孔融让梨
孔融年少时将大梨让给兄长,体现谦让美德,成为教育后代的经典案例。
吕岱哭徐厚
三国时期,吕岱因虚心接受部属批评而重获尊重,徐厚去世后悲痛欲绝,称“以后从何处闻过失”,展现其品德。
三、成语“允恭克让”的内涵
允: 诚信、诚实 恭
克:能够、可
让:谦让、礼让
该成语用于形容人既真诚敬重他人,又具备谦逊礼让的品德,常用于书面语,如“他性格谦和,待人允恭克让,深受同事喜爱”。
四、历史评价
帝尧的“允恭克让”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成为古代政治理念的核心,影响后世帝王治国方略。汉武帝称其为“千古帝范”,孔子将其与“温良恭俭让”并列为人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