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歇后语和谚语,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一、清明节歇后语
清明时节黄梅雨——年年如此
形容清明期间黄梅雨连绵不断的天气特征。
叫化子走清明——两头忙
指清明前后乞讨者忙碌于祭扫与乞讨的双重任务。
清明里的韭菜——刀头
谐音“清明节吃韭菜”,因韭菜细嫩如刀头得名。
清明后的竹子——一夜一节子
形容竹笋在清明后迅速生长的特点。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指清明前后是播种移栽的好时节。
雨后的春笋,清明的茶——全都是尖儿
既形容春笋和清明茶的尖锐形态,也暗喻事物初生时的锋芒。
清明海乌——穷人未可得,富人嫑
海乌(乌鸦)在清明时出现,寓意穷人难以承受丧葬之痛。
清明节上坟——哄鬼;骗鬼;哄死人;干鬼事
反复使用“鬼”字,讽刺祭扫时的虚伪行为。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清明后若遇北风,预示春寒已过,春霜将消。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指清明适合晴朗天气,谷雨则需降雨,反映农时节气特点。
二、清明节谚语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传统农谚,强调清明是播种的关键时期。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通过自然现象预测丰收,星星雨预示高粱产量高。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若无降雪,谷雨后也不会有霜冻。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雾气弥漫的清明后往往天气转晴。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旧时墓地清明前后需清理灰尘,暗含生死轮回的哲思。
三、清明节文化内涵补充
清明节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兼具自然观察与人文纪念双重意义。其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插柳、放风筝等,反映了人们对祖先的追思与对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