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纪念屈原(主流说法)
屈原投江 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遭谗言流放,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百姓划船打捞未果,为防止鱼虾啃食其身,投米团、鸡蛋或用楝树叶包饭,逐渐演变为粽子。
龙舟竞渡与雄黄酒
渔夫划船打捞时发现江中蛟龙(一说为屈原化身),用雄黄酒驱赶,后发展为赛龙舟习俗。同时,人们将菖蒲、艾草插门以驱邪避灾。
二、纪念伍子胥
春秋时期伍子胥被吴王阖闾杀害后,其子夫差令取其尸投入大江。吴地(今浙江)保留迎伍子胥的习俗,而晋地则纪念介子推。
三、纪念孝女曹娥
东汉上虞人曹娥为寻找溺亡父亲,14岁开始沿江哭泣,17天后于五月初五投江。其孝行感动天地,形成神话传说,后人以此纪念忠孝。
四、其他地方性传说
曹娥碑
曹娥投江后,晋代王羲之(王逸)为其书写《曹娥碑》,成为书法与历史结合的象征。
纪念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被焚于绵山,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他,在介子推死难之日(农历五月初五)禁火寒食,后发展为寒食节。
五、端午节的多元文化内涵
端午节不仅是纪念历史人物,还融合了驱邪防疫、祈求丰收的民俗。例如:
驱邪仪式: 用雄黄酒画符、挂艾草驱赶疫病。 祈福活动
这些传说共同构成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底蕴,至今仍被广泛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