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存在"(Sein)与"存在着"(Seiend)的区分,探讨了哲学中存在与存在者的核心差异与关联。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核心概念界定
存在(Sein)
- 指存在本身,即存在者显现自身的过程或方式。例如,石头"坚硬地存在"、树木"生长着存在"、人"操心着存在"。 - 存在不是指具体实体,而是存在者如何"在世"、如何展现自身的动态过程。
存在着(Seiend)
- 指存在者以某种方式存在时呈现出的属性或状态。例如,人作为存在者具有"思考存在"、"制造工具"等存在方式。
二、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 存在是抽象的、动态的过程,而存在者是具体的、被对象化的实体。例如,"存在"是"人存在"、"石头存在"的先决条件,但本身不是实体。
能动性与被动性
- 存在者通过生存活动(如选择、行动)展开存在可能性,具有能动性;存在本身是被动显现的背景。
三、存在与存在者的关联
不可分割性
-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也总是以某种存在方式存在。例如,没有"思考存在"的"人",也没有"石头存在"的"石头"。
揭示与领会的关系
- 存在通过存在者的"此在"(Dasein)得以显现,而"此在"是唯一能领会存在的存在者。例如,人通过"生存活动"揭示"存在"的意义。
四、传统哲学的局限
传统哲学(如柏拉图)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仅关注存在者间的逻辑关系,而忽视了存在作为存在者显现过程的本质。海德格尔通过区分两者,强调存在需要通过存在者的具体生存活动才能被理解。
总结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存在着"构成哲学中"本体论"与"现象学"的区分:存在是本体论的核心问题,而存在着是现象学关注的存在者如何显现存在。这种区分不仅挑战了传统形而上学,也为理解人类存在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