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不磕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思不磕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怎样的话语构成威胁和恐吓?

59

关于威胁和恐吓的界定,结合法律定义和司法实践,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威胁的构成要素

行为方式

通过语言、文字、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等手段实施。

内容特征

明确或隐含对人身安全的威胁,如实施暴力、绑架、限制人身自由等;

涉及隐私信息(如出行路线、体貌特征等);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信息干扰正常生活。

法律后果

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并处罚款。

二、恐吓的构成要素

行为特征

以暴力、威胁手段实施,但尚未直接危害人身安全;

常伴随恶劣社会影响、精神失常或自杀倾向等严重后果;

严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或生产经营。

法律后果

可认定为寻衅滋事罪,但需满足“情节严重”的标准,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刑事处罚。

三、与敲诈勒索的区分

敲诈勒索:

威胁后索取财物,若受害者因恐惧而交付财物,则可能构成犯罪;

恐吓:单纯以威胁手段实施,未直接获取财物。

四、典型案例参考

威胁案例:甲威胁乙若不赔偿损失就曝光其隐私,乙因恐惧支付财物,可能构成敲诈勒索;

恐吓案例:丙持刀威胁丁,导致丁精神崩溃,可能被认定为寻衅滋事罪。

总结

威胁和恐吓的界定需结合行为方式、内容及后果综合判断。若语言威胁未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通常以治安管理处罚为主;若涉及精神危害或严重后果,则可能上升为刑事犯罪。建议遇到类似情况及时报警,保留证据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