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以中秋月夜为背景创作的七绝,通过描绘月夜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情的思念,同时流露出节日独处的寂寥心境。具体分析如下:
一、中秋月夜的景物描写
“中庭地白树栖鸦” 以“地白”形容月光皎洁,如同白霜覆盖庭院,营造出清冷静谧的秋夜氛围。此句通过视觉与触觉的结合(月光与露水),强化了月夜的孤寂感。
“冷露无声湿桂花”
“冷露”点明秋夜温差,暗示诗人独处时的清冷心境;“湿桂花”则通过嗅觉与触觉的延伸,将月色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隐喻思念的绵长与幽深。
二、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思乡怀人的核心情感
诗中通过“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两句,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遍人类的情感体验。明月本是团圆象征,却引发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形成“月明人尽望,秋思各不同”的对照。
意境的阔大与含蓄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采用“以景寄情”的手法。诗人由自身孤寂的赏月经历,推及天下人共赏明月却各有不同心境的哲思,意境从个人情感升华为人类普遍情感的共鸣。
三、艺术特色与历史地位
语言简洁而意象丰富: 如“树栖鸦”隐含归巢未归人的寂寥,“冷露湿桂花”暗喻思念的清冷。 推己及人的升华
综上,王建通过中秋月夜的景物描写,巧妙地表达了对故乡和亲情的思念,同时展现了人类共通的孤独感与对团圆的向往,意境深远,情感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