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件加密与权限管理
透明加密技术 使用如“洞察眼MIT系统透明加密”等工具,对敏感文件进行无感知加密,文件保存时自动加密、打开时自动解密,保障数据安全。
文件夹级权限设置
通过文件系统权限管理,为不同用户或组设置只读、编辑、删除等权限,防止未经授权的文件拷贝。
U盘监控与限制
实时监控U盘插拔行为,记录文件拷贝日志,并可设置规则禁止特定文件类型或U盘拷贝。
二、软件安装与运行保护
组策略限制
在Windows专业版中,通过组策略关闭Windows Installer服务,禁止用户安装软件。
家庭版用户可通过本地组策略编辑器(gpedit.msc)禁用程序安装功能。
注册码保护
对注册码进行加密变换(如MD5校验+3DES加密),分阶段验证合法性,防止破解。
防篡改技术
使用软件完整性校验(如MD5)和加密传输(如RSA签名),确保程序未被修改。
三、系统安全与行为监控
强密码与多因素认证
设置复杂密码(含大小写字母、数字、符号),并启用指纹、面部识别等多因素认证。
系统服务管理
禁用不必要的系统服务(如远程桌面服务),减少攻击面。
实时监控与预警
安装防病毒软件(如360安全卫士、火绒)及防火墙,定期扫描异常行为,及时拦截恶意软件。
四、数据备份与恢复
定期备份数据
将重要文件备份至外部硬盘、云端存储(如OneDrive、iCloud),确保数据可恢复。
数据恢复工具
准备专业数据恢复软件(如EaseUS Data Recovery Wizard),应对数据丢失或加密失败的情况。
五、物理安全防护
限制物理访问
通过BIOS设置禁用USB端口,或使用锁具保护电脑设备。
设备追踪与锁定
使用设备管理工具(如FindMyPC)记录设备位置,远程锁定或擦除数据。
综合建议 技术防护: 优先采用透明加密、权限管理和防篡改技术; 管理措施
用户教育:定期培训员工识别钓鱼邮件和恶意软件。通过多层防护机制,可有效降低电脑被偷取软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