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不磕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思不磕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端午节有关的来历和风俗古诗俗语名言的?

59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风俗、古诗、俗语和名言,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端午节的来历

纪念屈原

最广泛流传的传说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忠言逆耳被流放至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后,他悲愤交加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百姓为救他投江,划龙舟打捞,并以粽子、雄黄酒等物驱邪,逐渐形成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习俗。

纪念伍子胥

江浙地区流传伍子胥的传说:他为吴国效力被谗言陷害,临终嘱咐将眼挖出悬挂于吴京东门,以观越军。其弟夫差遵命于五月初五将其尸身投入大江,后人以此为纪念。

纪念曹娥

东汉时期孝女曹娥为寻找父亲溺江身亡的真相,14岁沿江哭泣17天,后于五月初五投江。当地建曹娥庙以表哀思,形成孝道文化传承。

恶月恶日驱邪说

先秦时期有“五月为毒月,五日为恶日”的信仰,认为此时邪祟之物活跃,需通过禁欲、斋戒等方式驱邪避灾。

二、端午节的风俗

赛龙舟:

模拟划船打捞屈原遗体,现成为竞技性活动。

吃粽子:

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象征驱邪,后发展为特色食品。

饮雄黄酒:

传说可驱蛟龙水兽,现多用于驱虫消毒。

挂菖蒲艾草:

象征驱邪避灾,民间常悬挂于门楣。

佩香囊:

内装香料,兼具装饰与驱虫功能。

三、端午节的古诗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表达对屈原的同情。

《巳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借景抒怀。

《离骚》- 屈原

作为屈原代表作,奠定其“诗人节”地位。

四、端午节的俗语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反映民间对驱邪避灾习俗的依赖。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描写节气特点,体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

五、端午节的名言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名句,展现其爱国情怀。

“国亡身殒今何有?不如洒血洒江头。”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激昂诗句,呼应屈原精神。

以上内容综合了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传说,以及民俗、文学等多方面因素,展现了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