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辽阔的边疆,有一群英勇的戍边战士,他们默默守护着国家的边境安全,用坚实的步伐和无畏的精神守护着祖国的疆土。他们的故事充满着荣耀与牺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戍边战士们常年驻守在偏远的边境地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安全形势,他们始终坚守在祖国的第一道防线上。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守护着国家的安全,守护着人民的平安,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在边境线上,戍边战士时刻准备着面对各种挑战和威胁。他们不畏艰险,不惧困难,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战备状态。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艰险险阻,他们都毫不退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忠诚和担当。
戍边战士的工作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驻守,更包括了边境巡逻、边防巡查、边境管理等多项任务。他们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任何可能的安全隐患,确保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他们的工作虽然默默无闻,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中流砥柱。
戍边战士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牺牲,他们与家人的团聚少之又少,与亲人的沟通常常受到限制。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份工作,为了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尊严,愿意奉献一切,甚至生命。
其中,魏德友是一位典型的戍边战士,他50多年来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为国戍边信念,与妻子一起驻守在夏季蚊虫肆虐、冬季风雪埋人的无人区,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为巡边”的生活,书写了“西陲戍边半世纪,我伴寂寞守繁华”的非凡篇章。1964年,魏德友和30多名战友一起,从部队转业来到161团兵二连,驻守在萨尔布拉克。这里冬季狂风肆虐,暴雪深达1米多;夏天蚊虫猖獗,当地称“十个蚊子一盘菜”。他和战友们一起屯垦戍边,坚持通过放牧的方式捍卫领土,与手握钢枪的外国士兵面对面也不曾后退。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边防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可魏德友和妻子依然坚守在空旷的草原深处。他所在的兵二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裁撤,原本可以被分到离城市更近的连队去,但他主动留下来,停薪留职义务戍守边防,放牛羊养活一家人。他总是说:“这块地方不能空着。”每到夏季,魏德友要时刻观察是否有人畜抵边,一旦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冲上去制止、劝返,解决不了的就立即与边防派出所或者边防连联系。2002年,魏德友夫妇退休,在山东工作的4个孩子力劝父母回乡养老,但他就是不肯,还说服老伴留在萨尔布拉克继续义务戍边。2003年,中哈两国边境界碑、围栏设立,国防公路贯通,魏德友成为兵二连唯一见证这一庄严时刻的人。那一刻,他抚摸着中国173号界碑泪流满面。50多年来,魏德友夫妇在辖区西巴里坤、萨尔布拉克、额敏河南畔,构筑了长达20公里的移动“界碑”,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
此外,2020年6月,在加勒万河谷的战斗中,四位戍边官兵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与越境外军的殊死斗争中壮烈牺牲。身先士卒的团长祁发宝也身负重伤。陈祥榕出生于2001年12月,牺牲时只有18岁,是四位殉国英烈中年龄最小者。他在日记本上留下了“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的战斗口号,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忠诚。
这些戍边战士的故事,展现了他们无畏的勇气、坚定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和担当,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尊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