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诗是一种具有严格格律的抒情诗体,其格式和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结构
分段与行数 共14行,分为两节:前两节各4行,后两节各3行。
音节与押韵
音节: 每行通常10-11个音节(不同地区或流派略有差异)。 押韵格式
意大利式(彼特拉克体):ABAB/CDCD(前两节四行押ABAB,后两节三行押CDCD)。 - 莎士比亚体:ABAB/CDCD(后两节三行押GG韵)。
二、历史演变
起源与成熟 十四行诗起源于13世纪的意大利,14世纪由彼特拉克完善为固定体裁,故称“彼特拉克体”。
传播与变体
16世纪传入英国后,演变为“莎士比亚体”(ABAB/CDCD)和“斯宾塞体”(ABAB/Bcbc)。 - 其他地区如法国、中国等也发展出独特形式,如法式十四行诗(ABAB/CDCD)和中国式十四行诗(四四四四)。
三、核心特点
音韵规则
每行诗句通常采用抑扬格(抑扬格音节交替)。 - 押韵需严格,且不同诗体对韵脚位置有明确要求(如ABAB格式中,第二、四行押韵)。
形式与内容的平衡
通过紧凑的结构(14行)实现情感与哲理的浓缩表达,尤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三段四行+对句”形式著称。
四、代表作品与影响
意大利式: 以抒情为主,代表作家为彼特拉克。- 莎士比亚体
总结
十四行诗通过音节、押韵和结构的严格规范,成为西方文学中极具表现力的诗体。其演变历程体现了文学形式与时代精神的互动,至今仍被广泛研究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