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争”与“让”的名人名言和故事,可综合历史典故与哲学思想进行梳理:
一、以“让”为美德典范
张英六尺巷 清朝康熙年间,张英家人因宅基地纠纷向张英求援,张英回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信后主动让步,形成六尺巷,成为谦让文化的象征。
廉颇与蔺相如
战国时期,廉颇因不服蔺相如的职位高于自己,屡次挑衅。蔺相如为顾全国家利益,主动避让,后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解,共同促成赵国强盛。
杨绾与崔宽
唐代杨绾任宰相后,为消除贪官污吏影响,主动拆毁豪华别墅、缩减宫廷开支,其弟崔宽闻讯后效仿,体现“以身作则”的谦让精神。
二、以“争”为进取动力
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劝子“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淡泊名利、专注道义,体现“争”在于坚守原则而非物质利益。
徐霞客拒仕从游
明代徐霞客放弃高官厚禄,历时三十年考察地理,著成《徐霞客游记》。其“不为仕途利禄所动”的争志精神,成为后世学者楷模。
许光达主动降衔
1955年,许光达在首次授予大将军衔时,主动申请降为上将,以职位让步换取更多空间给功勋卓著者,展现革命年代的奉献精神。
三、哲理辩证思考
《道德经》: 老子以水为喻,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论语》
《孟子》:孟子称“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进一步阐释礼让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四、历史教训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导致战乱频仍,反衬出“让”的重要性。反之,秦朝暴政亦因过度争夺权力而迅速灭亡,形成鲜明对比。
总结:争与让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谦让能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而坚守原则的争则能推动社会进步。历史长河中,无数事例证明,真正的智者往往能在争与让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