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私自利损人不利己”的典故,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曹丕逼弟(《三国演义》)
曹操之子曹丕在篡夺皇位后,为巩固权力,设计迫害弟弟曹植。他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否则将处死。曹植在极度压力下作出《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事件反映了曹丕为个人权力欲望,不惜牺牲兄弟亲情,典型体现了“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二、窦太后偏心(《史记》)
汉文帝皇后窦太后在晚年偏爱小儿子刘武(梁王),多次干预朝政,迫使汉景帝立刘武为太子,而非孙子刘彻。这种行为导致汉景帝在位期间政治保守,最终刘彻即位后推行改革,汉朝进入“文景之治”的盛世。窦太后的行为虽未直接损害刘彻利益,但通过牺牲汉景帝的统治,间接阻碍了汉朝的进一步发展,可视为“损人不利己”的典型案例。
三、其他相关典故
陆象先拒损人利己
唐朝陆象先为官清廉,始终坚守原则,不参与权谋斗争,其事迹体现“损人利己”相反的品德,可作为反面教材。
李贽批判自私自利
明代李贽在《焚书》中批评学道者“爱身而不爱道”,指出只图个人利益的行为违背道德,虽未直接涉及具体事件,但理论层面阐述了自私自利的危害。
总结
“自私自利损人不利己”可通过曹丕、窦太后等历史人物的事例得到佐证。这些案例不仅揭示了个人私欲膨胀的后果,也警示后人权力滥用与道德缺失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