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以下是其核心信息的综合介绍:
一、基本信息
时间与名称 -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等。
- 部分地区称“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法定地位
- 国家法定节假日(自2008年起)。
-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历史渊源
上古起源
- 最早与南方百越民族祭龙图腾相关,源于对“龙升天”天象的崇拜。
- 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显示早期图腾祭祀特征。
纪念屈原说
- 最广泛流传的传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政治失意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以粽子、龙舟等习俗纪念。
- 《史记》记载屈原被流放至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后,其弟子们于五月初五投江,形成竞渡、投粽等习俗。
其他纪念对象
- 伍子胥: 吴国大夫,因父兄被害自刎,后人于五月初五纪念其忠烈。 - 曹娥
- 介子推:春秋时期隐士,晋文公重耳复国后为其追封,部分地区以端午祭祀。
三、文化内涵
图腾与信仰
- 端午与龙图腾祭祀密切相关,南方先民以龙为祖先象征,北方中原则融入“恶月恶日”的防疫观念。
时令与养生
- 夏季疫病流行,端午成为驱邪防疫的节点,如挂艾草、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
文学与艺术
- 屈原的《离骚》《九歌》等作品为节日注入文化底蕴,赛龙舟、编竹篮等习俗也体现了民间艺术特色。
四、国际影响
端午节被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列为法定节日,如越南、韩国、日本等,其文化元素如龙舟、粽子已传播至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