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笔题写,出自《礼记·中庸》,其内涵和意义可概括如下:
一、校训的出处与背景
时间与地点:1924年11月11日,孙中山在国立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成立典礼上首次提出。
历史意义:该校训是近代教育理念的创新,融合传统儒家思想与革命精神,成为培养新型人才的行动纲领。
二、具体含义解析
博学 强调广泛学习,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要求学生涉猎中西方文化,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审问
倡导质疑精神,对所学知识要追根究底,通过提问和探讨形成独立见解。
慎思
强调理性思考,要求学生在获取信息后进行独立分析,避免盲目接受。
明辨
指通过思考辨别真伪,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防止知识混淆。
笃行
倡导知行合一,强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注重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三、核心价值与教育理念
个人修养: 以《中庸》的“至诚”思想为基础,通过“五环节”实现个人品德与能力的提升。 社会意义
学术追求:校训贯穿文理教育,既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又强调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四、时代意义
作为中国顶尖高校的校训,中山大学校训不仅指导着学术研究,更塑造了“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办学特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