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9月29日-1936年12月22日)是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革命家,其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紧密交织。以下是其主要人物小传的梳理:
一、早年生活与教育
出身背景
出生于乌克兰沃伦省奥斯特罗格县维里亚村贫困工人家庭,排行第五。父亲是退役炮兵,母亲从事家务劳动,家境贫寒。
教育经历
10岁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学业,后自学识字并开始阅读。11岁因家贫辍学,先后在发电厂、铁路工厂担任技术职务,同时自学文学和哲学。
二、革命与战斗经历
加入革命组织
1919年加入共青团,同年参加苏俄国内战争,15岁便在战场上担任司炉助手。
重伤与伤残
1920年因重伤退伍后,先后担任铁路技师和共青团领导,1927年因伤致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脊椎硬化。
三、文学创作与成就
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以自身经历为素材,口述创作了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0-1933年),描绘苏联红军科托夫斯基师团的斗争历程,塑造了保尔·柯察金等英雄形象。
1935年获苏联政府授予的列宁勋章,小说1934年出版后迅速风靡全球,成为中国青年的重要精神榜样。
其他作品
包括中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等,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四、晚年与逝世
1933年后仍坚持创作,1936年因重病复发在莫斯科逝世,年仅33岁。
1942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译成中文,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五、历史地位与影响
被公认为俄国写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并称“俄国三大文豪”。
其作品通过保尔等形象,展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与奋斗精神,对20世纪世界文学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