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礼遇。重耳承诺,若日后晋楚两国交战,晋军会主动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并在城濮之战中兑现了承诺,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
具体来说:
成语解释:
退避三舍的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
该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用法:
退避三舍可以用作谓语或定语,通常含有贬义,表示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典故: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楚成王以国礼相待。重耳承诺,若日后晋楚两国交战,晋军会主动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并在城濮之战中兑现了承诺,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
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军事战略,也寓意着在面对危险或困难时采取谨慎行动,避免冲动或鲁莽的举动。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