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十五夜望月”的相关信息,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作品归属
《八月十五夜月》是唐代诗人 杜甫创作的作品,而非王建。此诗为杜甫避乱蜀中期间所作,通过中秋月夜的景物描写,抒发了其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
二、原文与注释
原文: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释:
“转蓬行地远”:比喻自己像蓬草一样漂泊无定所,离故乡越来越远。- “攀桂仰天高”:化用神话传说,表达对月神及故乡的思念。- “白兔”:指月宫中的玉兔。- “秋毫”:极言月夜的明亮,连细微之物都清晰可见。
三、艺术特色与赏析
意境雄浑:
以“满月飞明镜”开篇,将明月比作明镜,烘托出澄澈、静谧的中秋夜。2. 情感表达:通过“归心折大刀”的拟人化手法,直白抒发思乡之切。3. 语言风格:语言质朴而富有画面感,如“冷露无声湿桂花”细腻地刻画秋夜氛围。
四、与李白的区别
杜甫与李白虽同为唐代诗人且均作中秋诗,但此诗并非李白所作。李白有《静夜思》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而《八月十五夜月》是杜甫独特的个体创作,体现了其沉郁顿挫的诗风与个人境遇的交融。
综上,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以中秋月夜为载体,通过景物描写与情感共鸣,成为唐代诗歌中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