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同是一个汉语词语,指 轻率地表示同意,常带有对意见不加思考或盲目附和的贬义色彩。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词义 - 苟:
有“姑且”“暂且”(如“苟延残喘”)和“马虎、随便”(如“苟得”“苟合”)的双关含义,此处取“马虎、随便”之意。
- 同:表示同意或认同。
- 合用含义:指未经过深思熟虑就随声附和。
成语关联 常与“不敢苟同”连用,构成固定搭配,表示对人对事持审慎态度,出自明代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二、用法与语境
作谓语:
如“他未敢苟同你的观点”。
与其他词搭配:
不敢苟同:强调谨慎态度,如“对权威意见需敢于苟同”。
不甚苟同:表示保留意见,如“我对方案不甚苟同”。
三、感情色彩
贬义倾向:多用于批评缺乏独立思考的行为,如“他总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
四、其他含义
“苟”字在汉语中还有其他含义(如“苟且偷生”“苟富贵,勿相忘”),但与“同”结合后特指上述用法。
例句:
正确:他未敢苟同你的看法,但认为有启发性。- 错误:他苟同你的观点,毫无主见。
综上,苟同的核心是批评那种不加思考的附和行为,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感情色彩。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