蹒跚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行走时步履不稳、身体摇摆的状态,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腿脚不灵便:
指因年老、疾病或受伤导致行走困难,步伐缓慢且左右摇摆。
行步缓慢且徘徊:
不仅速度慢,还伴有来回犹豫、徘徊的动作。
其他引申含义:
可形容醉酒、虚弱或精神恍惚时的步态,如“他喝醉后蹒跚地走出酒吧”。
二、出处与例句
古典文学中的用法 - 唐代皮日休《上真观》:“天禄行蹒跚。”(形容神兽或仙人的步态)
- 宋代陆游《饥寒吟》:“老翁垂八十,扪壁行蹒跚。”(描绘老人年迈体弱)
-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缩颈蹒跚而归,父母皆不能识。”(描写鬼怪的诡异步态)
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 形容老人或病人:
“老人蹒跚地走向远方。”
- 比喻困境中的挣扎:
“企业在经济寒冬中蹒跚前行。”
- 描写特殊场景:
“孩子蹒跚学步时总爱扶着家具。”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摇晃踉跄、步履蹒跚、摇摇晃晃 反义词
四、补充说明
“蹒”字本义指“步履不正”,字形中“足”旁表与行走相关,“番”表声且暗示摇摆。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既可形容生理上的步态,也可引申为事物发展的艰难过程。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