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达斯作为全球知名的运动品牌,其广告语和营销活动常常引发不同的反响。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案例:
2008年广告事件:
阿迪达斯的一则广告因其大胆的视觉表现和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认知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导致广告被网民称为“地狱”、“阴冷”、“恐怖”等,并引发了广泛的负面评价。
2024年广告语变更:
阿迪达斯摒弃了经典的“没有不可能”广告口号,取而代之的“喜欢不为什么”(“you got this”),这一变化旨在激励人们享受运动的过程,但这一新口号也遭到了部分网友的吐槽。
2024年“文化传承”广告:
阿迪达斯推出了一则名为“文化传承”的广告,但因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夸张和扭曲表现,引发了中国网友的强烈反弹和抵制。
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广告:
阿迪达斯向美国消费者群发广告邮件,祝贺他们跑完了波士顿马拉松比赛,但这则广告语让人联想到2013年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引发了公众的不满和谴责。
奥运广告争议:
阿迪达斯在奥运广告中使用了巴勒斯坦裔模特贝拉·哈迪德的形象,引发了以色列媒体和犹太组织的强烈反应,最终不得不公开道歉。
这些事件表明,阿迪达斯在广告和营销活动中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文化敏感元素,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负面反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