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首鼠两端”的来历与西汉时期的一场政治斗争有关。这个成语形容的是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或动摇不定的态度。具体典故如下:
背景:
在西汉武帝时期,王太后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叫田蚡,他靠着王太后的势力做了丞相,掌握大权。田蚡为人卑鄙阴险、骄横自私,经常诬陷他人,并且与当时的有功之臣窦婴和灌夫结怨。
事件起因:
田蚡欲将窦婴和灌夫置之死地。在一次田蚡的婚礼上,灌夫因向客人敬酒遭到冷遇,愤怒之下将田蚡骂了一顿。田蚡因此拘捕了灌夫,此事闹到了汉武帝那里。
朝堂辩论:
汉武帝召集大臣们讨论如何处理灌夫。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灌夫虽有功,但酒后失态,罪不至死;而田蚡则坚持要治灌夫死罪。韩安国在朝堂上表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既不说杀,也不说放。
田蚡的愤怒:
田蚡在罢朝后,愤怒地招呼韩安国坐他的车子,责备他为何在对待窦婴的问题上畏首畏尾、模棱两可。他说:“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意思是说,你和我一起对付一个老头子(指窦婴),你为什么犹豫不决呢?
后果:
最终,田蚡设法害死了窦婴和灌夫,但他自己后来也因为内心恐惧和惊吓而死。
这个典故中的“首鼠两端”形容的是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动摇不定的态度,就像老鼠在洞中出洞时一进一退,不能自决一样。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人在面对选择时优柔寡断、无法做出决断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