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习俗丰富多样,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习俗如下:
一、核心习俗
赛龙舟 传说源于楚国诗人屈原投江后,民众划船追赶以驱散鱼群。现成为端午节标志性活动,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环节,盛行于吴越楚地。
吃粽子
用糯米、粽叶包裹馅料,象征驱邪避灾。最初为祭品,后普及为日常食物,口味多样(如咸肉粽、蛋黄粽),兼具纪念屈原与祈福意义。
二、驱邪避灾类
挂艾草与菖蒲
艾草、菖蒲的芳香可驱蚊虫、净化空气,民间在门楣、堂中悬挂,或制成艾人、花环佩戴,寓意驱邪纳福。
佩香囊
内装朱砂、雄黄等中药,外用五彩丝线装饰,兼具装饰与驱邪功能,多见于儿童。
系五彩绳
用五种颜色丝线编织手链或脚链,象征五行相生,保佑平安健康。
三、生活习俗
饮雄黄酒
源于驱疫传说,现多用于医疗消毒或传统仪式,但需注意安全使用。
洗龙湫水
竞渡后饮用或浴水,认为可驱除晦气,形成“五月节洗龙湫水”的习俗。
挂黄葛藤与画额
黄葛藤具有药用价值,民间悬挂于门楣;画额(额头画“王”字)则驱邪祈福。
四、地域特色
北方地区: 赛龙舟与吃粽子为主,部分地方会煮鸡蛋驱瘟。 南方地区
少数民族:如傣族有泼水节习俗,彝族有祭龙仪式。
五、文化内涵
端午节通过赛龙舟、吃粽子等行为,传承对屈原的纪念;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则体现驱邪避灾的民间信仰。这些习俗融合了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