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门捷列夫提出的元素周期表最初是按照 相对原子质量(即原子量)递增排列的,而非原子序数。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门捷列夫周期表的原始编排依据
排序标准 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按 相对原子质量
从大到小排列,这是他发现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基础。
周期性规律的发现
通过观察,他发现元素按照原子质量排列时,化学性质呈现周期性重复现象,例如金属性、非金属性和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二、原子序数与现代周期表的关系
后续修订
1913年,美国科学家康拉德·鲍林提出了原子序数(即质子数)作为元素分类的依据,并基于此对周期表进行了重新排列。这一修订使元素周期表更符合原子核结构的本质规律。
门捷列夫的贡献
门捷列夫的原始周期表虽然以原子质量为基础,但成功预测了镓、钪、锗等新元素的存在,并为后续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总结
1869年版本: 按 相对原子质量
现代版本:按 原子序数排列,基于量子力学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因此,门捷列夫的原始周期表并非按质子数排列,而是按原子质量排序,这一发现为化学元素分类和性质预测提供了重要突破。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