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不磕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思不磕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约翰弥尔顿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区别?

59

约翰·弥尔顿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存在以下区别:

诗体形式

意式十四行诗(彼特拉克体):先八后六,前八句韵牌是ABBA ABBA,后六句有CDE CDE和或CDC CDC两种。这种形式由Guittone d'Arezzo所创,彼特拉克是其最著名的代表。

英式十四行诗(莎士比亚体):分为两大部分,三段四句加最后两句。最后的两句通常与前面的大不相同,韵是ABAB CDCD EFEF GG,这是莎士比亚独创的格式。

代表人物

意式十四行诗的代表:约翰·弥尔顿、威廉·华兹华斯、约翰·济慈、伊丽莎白·勃朗宁等。

英式十四行诗的代表:莎士比亚。

具体作品分析

约翰·弥尔顿:他的十四行诗《致夜莺》是其第一首用英文写作的十四行诗,成诗时间约在1630年前后,关键意象是“夜莺”。

莎士比亚:其十四行诗第138首(Sonnet 138)以其对时间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深刻反思而著称,展示了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领域的独特成就。

押韵模式

意式十四行诗:通常采用ABBA ABBA的韵脚模式,后六句则可能有CDE CDE或CDC CDC的韵脚。

英式十四行诗:采用ABAB CDCD EFEF GG的韵脚模式,最后两句韵脚不同,且通常与前面部分形成对比。

文化反映

意式十四行诗:更多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形式的推崇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英式十四行诗:则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性、爱情和时间的深刻洞察,具有更强的哲理性和情感表达。

总结:

约翰·弥尔顿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诗体形式、押韵模式、代表作家及其作品风格等方面均有显著区别。意式十四行诗注重形式的对称和情感的细腻表达,而英式十四行诗则在结构和韵脚上更为灵活多变,反映了不同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