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倨而后恭”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先傲慢无礼,后来态度发生180度转变,变得恭敬有礼。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前倨:指态度傲慢、怠慢,常表现为对他人不尊重或轻视。
后恭:指态度恭敬、谦逊,与“前倨”形成鲜明对比。
整体:形容对同一人或事物态度前后截然不同,通常因利益或认知变化导致。
二、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一》,原文为苏秦归家后,家人对其态度由傲慢转为恭敬,他询问嫂子原因时说:“嫂何前倨而后恭也?” 苏秦通过自身境遇变化(由贫贱到显贵)导致态度转变,成为典型例证。
三、用法与近反义词
用法: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多用于描述人际关系中的虚伪态度。
近义词:前慢后恭(侧重行为节奏变化)、前倨后卑(强调地位变化后的恭顺)。
反义词:先礼后兵(先示好再施压)、前恭后倨(前后矛盾)、欲扬先抑(先贬低后抬高)。
四、延伸解读
该成语常被用于批评那些势利者因利益驱动而改变态度的行为,也提醒人们应保持谦逊品质,避免因地位波动而失态。例如,在职场中,若有人因升迁而态度大变,可用此成语形容其虚伪性。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