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之盟,指 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讲述了楚国在攻打绞国时,由于难以攻下城池,最终在绞国城下与绞国签订屈辱性盟约的故事。
具体来说,公元前700年,楚国侵略比它弱小得多的绞国,很快打到了绞国的都城。绞国军队坚守都城,楚军难以攻下,就在南门外驻扎下来。这时,楚国派军队埋伏在北门外的山脚下,突然出击,大败绞国军队,迫使绞国签订投降条约,然后撤军。
这个成语的用法是作主语或宾语,常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感情色彩为中性。例如,在《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中,有“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哉”的句子,表达了在困境中宁愿坚守原则也不屈服的精神。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