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成本计算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阶段和因素。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计算方法与步骤:
一、成本计算核心步骤
规模估算 通过功能点分析确定软件规模,常用 UFP(未调整功能点数)
公式:
$$UFP = 10 \times ILF + 7 \times ELF + 4 \times EI + 5 \times EO + 4 \times EQ$$
其中,ILF(输入/输出)、ELF(逻辑/控制)、EI(实体/接口)、EO(外部实体)、EQ(环境)为功能模块分类系数。
工作量估算
根据调整后的功能点数,结合 生产率调整因子、 应用类型调整因子等,计算总人月:
$$工作量(人月) = \frac{调整后功能点数 \times 生产率调整因子 \times 应用类型调整因子 \times 质量特性影响因子 \times 开发语言调整因子 \times 团队调整因子}{19}$$
其中,生产率基准数据可参考《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
成本计算
- 人力成本: 按团队人数、人均工作时长(如160小时/月)和小时工资率计算: $$人力成本 = 人数 \times 160 \times \frac{小时工资率}{160}$$ - 直接非人力成本
- 间接成本:如管理费用、培训成本、维护费用等。
- 总成本公式:
$$软件成本 = 人力成本 + 直接非人力成本 + 间接成本$$
或使用简化公式:
$$软件成本 = 调整后功能点数 \times 生产率调整因子 \times 人工单价$$。
二、关键模型与工具
COCOMO模型 通过源指令条数(KDSI)估算工作量,再结合人月折算系数计算成本:
$$MM = \frac{KDSI}{19}$$
适用于结构化项目成本估算。
Putnam模型
动态多变量模型,通过源代码行数(LOC)估算工作量:
$$td = \left(\frac{L^3}{C_k^3 \cdot td^4}\right)^{1/4}$$
需确定技术状态常数$C_k$(如开发环境差异)。
三、注意事项
数据准确性:
历史数据、行业标准(如CSBMK)或基准数据库(如DB 6101/T 3222)是关键。
调整因子:
需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调整功能点复用度、生产率、质量特性等。
阶段分解:
将开发周期分为需求、设计、开发、测试、维护等阶段,分别估算成本。
工具辅助:
使用专业软件(如通达信、大智慧)或项目管理工具进行数据统计与模型计算。
通过以上步骤与方法,可系统化估算软件成本,为项目预算和决策提供依据。